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装饰小品 | 架上雕塑 | 名家原作 | 雕塑服务 | 雕塑出租 | 城市设计 | 灯光水景 | 庭院艺术 | 风景策划 | 国际交流 | 政府导向 | 市长访谈 | 建设者说
网上咨询 | 艺术论坛 | 名家访谈 | 美 术 馆 | 书画家库 | 雕塑家库 | 名家名师 | 雕塑企业 | 战略联盟 | 行业法规 | 美术学院 | 设计院校 | 考试信息
工程实例 | 工程信息 | 求职招聘 | 待定频道 | 会员中心 | 白一讲坛 | 白一书画 | 白一雕塑 | 博士论坛 | 欧洲雕塑 | 美洲雕塑 | 非洲雕塑 | 亚太雕塑
最近更新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当前位置:美苑中国 >> 建设者说 >> 浏览文章
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构建
来源:宁波市镇海区城市管理局 作者:佚名 日期:2011年07月21日 访问次数:

  [内容摘要] 住区是延续人类的家园,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住区绿地与居民的健康关系最为密切[1][①],住区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住区绿地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从空间营造、植物群落、水体意境等方面综合考虑,总体上体现“保健”的思想,创造出宁静、清新、休闲、健康的居住环境,这是现代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园林空间角度提出了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涵义和标准,分析了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景观特点及类型,提出利用住区绿化环境为居民提供居住、休闲、交流、健身等空间,从而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对已实施成功的保健型园林住区进行分析,并结合镇海实际,探讨如何营造合适的保健空间和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进行配置,构建住区的保健型园林空间。

  [关键词]保健 园林 居住环境 构建

  引 言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养生保健是人类寻求健康的必由之路。如今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健康水平不断下降,许多新的疾病纷纷出现,人类对养生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保健型园林应运而生,园林绿化的保健功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国内外的环境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也渗透到绿地景观。一些现代化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已经在开始探索创建保健型园林住区的路子。

  在我国率先提出生态园林理论的原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局长程绪珂说,保健型生态园林符合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愿望,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应把人体健康放在首位,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人们生活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程绪珂认为,保健型生态园林是具有强身祛病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适合在居住区推广。

  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绿色环境里,能使皮肤温度降低1一2℃,脉搏平均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放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的负担减轻,人们紧张的神经和疲劳的视觉容易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压抑容易缓解。大气中的负离子可以调解体内血清素浓度,对“血清素激惹综合症”引起的弱视、关节炎、恶心呕吐、烦躁郁闷都有缓解作用,有利于神经系统的调节,调整代谢过程,提高对疾病的免疫功能。另外,许多花香能够抑制病菌,预防感冒和减少呼吸系统的疾病。当人们从喧闹的劳动场所、紧张的工作岗位来到幽静、自然安逸、休闲的林下绿地,吸着清新的空气,领略着怡人的景色,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放松、精力上的恢复。所以,保健型园林住区可以也应该创造出安静、清新、健康的绿色空间,以满足人们观赏、休憩、养生、健身等需要,使人、住区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一、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涵义

  程绪珂在《生态园林论文集》(1990)和《生态园林论文续集》(1993)中提出:根据功能不同,生态园林分为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知识型等6种类型。当住区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产生了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能力,这种住区环境就是保健型园林住区。保健型园林住区是以环境的保健功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园林形式,它将园林景观、保健空间、居住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保健功能的园林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交流的保健空间,从而提高居住质量,达到健体强身的目的。保健型园林服务的主体是人,核心是探索园林的多种功能效益,其生态效益是改善人体生理健康,景观效应是改善人的心理机能和精神状态,游憩健身效能是完善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质量,创造具有防病治病和健身等功能作用的新型园林结构形态。其主要功能是:(1)保健防病(2)杀菌祛病(3)赏景安神(4)强身益寿。

  二、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构建

  1、目标和要求

  构建保健型园林住区,必须积极营造各种健身空间,并充分利用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小品,来提高环境质量,使人在园林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保健型园林住区建设必须遵循生态学理论,以保健乔木为主体,构成乔、灌、草多层结构的组合,形成功能多样的健身空间,促使人、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相生共荣,形成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谐共生的新秩序,达到生态上的科学性、布局上的艺术性、功能上的综合性、风格上的地方性,以怡人的空间、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保健的花木、争鸣的百鸟、习舞的蝶蜂,创造出适宜居住的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最终形成的住区环境应该是有文化底蕴、意境深远、强身健体的绿色空间,更好的发挥住区园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标准

  (1)绿地率、绿化率高;

  (2)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高,保健植物多;

  (3)景观质量高;

  (4)怡人的空间。

  3、保健型园林住区的特点

  (1)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功能,组织和划分不同的活动空间,让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由地交流;

  (2)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的应用、景观的创造、植物的选择必须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

  (3)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

  (4)绿化植物群落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

  三、保健型园林住区空间的类型

  根据园林空间环境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功能不同,可将保健型园林住区空间分为以下几类:

  1、健身类。在绿地中充分考虑人们健身的实际需求,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将健身设施与自然环境或园林景观结合起来,满足人们对绿色和运动的渴望,符合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美好愿望。于是,在小区绿地中利用植物分隔出一些健身空间,布置一定的健身设施和场地,将绿地与健身场所融为一体,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健身活动空间,使人们身心得到彻底放松,精神上得到愉悦,很好地满足人们健身的需求。

  养生保健应该选择有氧运动,如跳舞、做操、散步、小跑、快走、打太极拳等,而不提倡那种短时间内增加心脏负荷的无氧运动,如竞泳、赛跑等激烈运动,对身体健康无益。有氧运动是绿色保健运动,是能使人健康长寿的运动,有氧运动必须有充足的氧气,有氧运动强度弱,心率不大于120次/分钟;运动时间长,运动一次不少于30分钟。住区绿地可给居民提供这种以健身、休闲为目的有氧运动的空间,距离住所近,随时可以进入,对技术、场地设施的要求不高,老少皆宜,适宜活动的人群范围广,且具有投入小、见效快、使用率高等特点,应着重发展。如由天然小卵石铺就的健康园路可按摩脚掌,刺激神经系统,对人身体大有裨益。

  2、交流类。人是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人,而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归属是通过相互间的交往实现的,邻里交往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冰冷的钢筋混凝土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对门邻居,住了几年也不认识。于是,住区绿地给他们提供了憩息和思想交流的空间,工作的不顺、爱情的烦恼,都可以在交流中消失的无影无踪,而且有益于调节人们的情绪,和睦邻里关系。尤其老人和小孩,小孩可以与其他小孩一起玩耍,增添童年乐趣;老年人都有与人交流、愉悦身心并积极参加各种社区活动的强烈愿望。

  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园林中的交流空间供居民休息、停留、交流,有座椅、座凳等供人休息的设施,小环境既可采用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展示交流的活动平台,也可具有较强的私密性,满足人们的隐私心理。老年人可以在一些聊天、下棋、或者吹拉弹唱,开阔心胸,驱散孤独,赶走寂寞,使身心在绿地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3、亲水类。西蒙兹(J·Simonds)说:水是园林中最富有吸引力的景物。水是生命的象征,水滋养了人类文明,没有水,人不能活,也没有现代文明,于是,人离不开水,近水、亲水成了人的天性。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一池三山”、“山水相依”、“山因水活”以及“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等,都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为防潮抗洪而修建江岸、海堤,把人与水分隔开来,或因为安全原因修建栏杆,使之可望而不可即。

  从生态的角度模拟自然水体,使水产生跌落、流动、喷涌,不仅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使水域边界成为居民留恋的场所;而且水花四溅的山溪,瀑布、喷泉还可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增加负离子浓度,对人体健康有益;可消除失眠、头痛、焦虑等,有益呼吸器官和肺机能,增进血液循环与心脏活力,减轻高血压及预防血管硬化,促进全身细胞新陈代谢,美颜及延年益寿等等。在一些大型住区可应用水体,如溪流或小河,种植水生植物或养些观赏鱼类等,以满足人的亲水本能,使人们心理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水生植物也具有保健功能,如菖蒲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4、嗅觉类。利用植物保健防病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民间端午节插艾、挂菖蒲就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用苍术、艾叶、菖蒲、白芷、芸香薰燃后预防疾病。名医华佗把丁香花做成香囊,悬挂室内,用来医治肺痨、呕吐、腹泻等疾病。民间也有“常在花间走,活到九十九”的养生保健谚语。如水仙花含丁香油酚、苯甲醛、栓皮醇等挥发油,常闻可祛风除热;芍药花含芍药甙等,其气味有助于平抑肝阳,缓和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杜鹃花含花色甙、黄醇酮类,是缓解老年支气管炎的天然“保健品”;茉莉花芳香化浊,有助开窍,其气味能减轻头晕目眩、头痛鼻塞等症……花草繁茂的地方,空气中的负离子特别多,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机体的活力。在花溪中漫步1小时,能呼吸1000升花味空气,对醒脑健脑大有裨益。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香味”作用。我国传统医学有“芳香开窍”之论,曾有“香佩疗法”,近代国外也出现“香花诊室”,其机理源于芳香性植物“通经走络,开窍透骨”之功效,近代不少学者也研究得出不少芳香性植物的挥发物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提神醒脑、平和心绪。花香疗法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俄罗斯、美国、日本已有香花医院。在香花医院里治疗不靠昂贵的设备和药物,靠的是四季开放的鲜花。嗅觉类保健生态群落,前景广阔,正越来越多地为人类开发利用。

  5、体疗类。体疗类是指选择能够医疗疾病的植物,创造安静清新的、供活动锻炼的绿色空间或森林空间。清晨,面对绿色植物,自然清静、呼吸流畅,使许多练功打拳者逐步忘我达到“入静”的真正清静境界。而面对某些特定的植物进行呼吸,还有一定的医疗作用。面对樟树练功有通窍、止疼、辟秽等疗效,樟树枝叶均有樟脑味,每当春季开花其香更甚,樟树挥发油类含有多种有机物,这些挥发性物质能祛风行气、暖肠胃。构树、桂花、女贞、桑树、杜仲等对肝肾有益;合欢、香椿等对脑神经有益;喜树、三尖杉、长春花等产生的气体有防癌作用,可抑制癌细胞生长等。枇杷树的叶、花散发的气体能止咳、治哮喘,银杏、朴树、雪松等则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根据中医理论,万物都有相生相克的作用。植物能产生多种含有杀菌素、抗生素等化学物质的气体,这些物质通过肺部及皮肤进入人体,能够抑制和杀死致病病毒和细菌,起到防病、强身、益寿的作用。如松科、槭树科、木兰科、忍冬科、桑科、桃金娘科的许多植物,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中国林科院环保研究室花晓梅研究员,就对树木杀菌素对结核菌抑制作用进行研究,筛选出有强效杀菌作用的木槿、珍珠梅、黄连木、悬铃木、泡桐等树种。上海园林科研所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利用PEGl500色谱柱,对上海一些植物的气体挥发物进行分离,分析了不同植物的保健功能,表明不同树种的杀菌和清新空气的保健功能不同。

  6、听觉类。听觉类的保健型生态群落,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些会发出优美声音的环境,如水流动、撞击的声音,选择可与风、雨变化构成独特景致的植物。不同的水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潺潺的流水声、叮咚的泉水声会让人安静,哗哗的雨水声、嘀答的雨滴声可抒发乡愁,汹涌的波涛声会激发人的雄心壮志,水中蛙鸣声会引起童年记忆。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叶片相撞,可产生美妙的声响,对于镇静自律神经特具功效,也可启迪智慧,诱发艺术美感。如风吹竹林的萧瑟之声,就具有镇静解热的作用,特别适合心脏病患者静坐休息。松涛之声可以励志,同样具有医疗功效。扬州郑板桥早年家境清寒体弱多病,然而他极喜爱宅前的一片竹林,总是一人静坐冥想。几年后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灵感敏捷成了名人,有“板桥爱竹挥毫自如”的美称。

  在听觉的应用上,通过合理的植物布局,招引鸟类、昆虫,可以营造清脆的鸟鸣声、树叶的沙沙声、昆虫的呢喃声,构成住区园林造景中独特而自然的环境氛围。茂密的植物引来飞禽走兽,带来鸟语虫鸣,使听者能得到心灵的美感,增加对生活的热爱。

  7、视觉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人们见到五彩缤纷而芳香宜人的鲜花时,自然会停下脚步,细细观赏一番。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赏花的习俗,并把赏花与养生结合起来。花态美艳绝伦,当您心情烦燥之时,漫步公园花丛,看到如鸟似蝶,如钟似管,如杯似盏,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花朵往往会精神一振,烦恼顿失。同时,丰富多彩的植物还有益于调节人们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花的色彩,可影响人的情绪,能发挥良好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不同的色彩将会有不同的治疗作用。科学研究发现,白色花朵给人优雅安静清爽的感觉,对病人起镇静、安慰作用;紫色花朵使人精神平静,可使孕妇心情恬静,感到安宁;红色花可刺激兴奋神经,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有助于增强食欲,产生兴奋情绪;蓝色花朵令人感到心胸开阔,对病菌起抑制作用;苍蝇对蓝色反感,蓝色还有驱蝇作用。

  绿色的环境能给人的大脑以良好的休息,从而使疲劳得以消除,紧张的情绪得到调整。绿色是一种柔和色,眼睛看绿色的东西最舒服,同样绿色的心情对健康最有益。专家指出,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 25% 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疲劳,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最适宜。绿色植物还与病人的康复快慢有直接关系,据美国一教授研究表明,当病人俯瞰绿色植物群落,身体就恢复得快。长时间注视绿色植物能使人心旷神怡,神清目爽,增强体质。植物形成的光影变幻也能使人的产生良好的情绪。

  8、意境类。意境空间是在优美的自然空间基础上,利用象征和题咏相结合的文化手法,使观赏者产生想象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意、境间的有机结合。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以及反馈对人情绪的感染,都会产生物质的效应。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无疑会使人的心情愉悦,情感产生共鸣。植物具有美感熏陶的作用,在园林景观中可借助植物抒发情怀,产生美妙的空间思维想像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松不畏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梅傲雪怒放;竹则“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三种植物都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所以被称作“岁寒三友”。兰花最雅,生于幽谷,叶姿飘逸,清香沁脾,柔条独秀,无娇弱之态,无媚俗之意。

  古今中外,人们不仅欣赏园林植物的自然美,而且将这种喜爱与人类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赋予植物人格化,托树言意,借花表情。宋代名相李纲常以桂花自逸,亲植桂花以明志,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桂斋”。明代大书画家徐文长,无法忘情于幼年时手植的一株青藤,落款“徐青藤”。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百梅书屋”,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三松堂”,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的“杨柳屋”等等。竹因虚怀礼节被冠为“全德先生”,梅以傲雪笑冰被誉为“刚正之士”。梅兰竹菊谓喻“四君子”,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组合喻“玉堂富贵”。红豆代表相思,桑梓代表故乡,桃李代表学生、枫树象征革命情操,杨柳则象征对环境的适应性和革命的灵活性。

  四、保健型园林住区的空间营造原则

  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居民的生活、游憩、交往、健身、养心等行为方式为根本,在住区环境绿化中运用生态学理论,利用植物营造保健空间,建设人工自然生态环境,使住区空间成为健身场所,形成有规律、有功能的系统,提高保健效能,实现人与自然融合。

  (一)最大限度地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

  现在许多住区绿地盲目追求“高档次”的广场、小品,以草代木、以硬质铺装代替植物造景,降低了绿地率和绿视率,难以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这些都违背了人类对环境的基本需求。按绿地建设规范和必须符合的绿地比例,尽力扩大绿化种植面积,尽量减少绿地内的建筑和硬质地坪,提高住区绿地率。住区绿化在植物配置上应减少草坪、花坛面积,多种乔灌木,使乔灌草合理结合,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既增加植物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绿量,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提高绿视率。

  (二)营造以人为本的怡人空间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导向,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与休闲的要求。根据住区人口密度,合理规划活动空间,结合园路、小型绿地广场、健身场地来促进居民和自然的亲和性,引导居民投入积极的健身活动,使在住区绿地中保健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住区绿化布局中健身场所的规模、大小和形式要考虑全面,符合小区居民休闲的要求,既要满足大部分人又要考虑老年人及儿童的需求,因为在住区逗留时间最长的是老人与小孩。将绿色景观与健身设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绿色中创造个性突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健身活动区,使住区绿地成为居民晨练、散步的保健场所。

  (三)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群落

  建设绿地要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物学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应用植物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学原理,科学营造人工植物群落,对住区绿地空间进行合理的生态绿化配置,构建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的多功能、科学化、合理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绿地绿量和景观层次,提高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

  (四)突出养生保健的目的

  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增强体质、祛病强身的作用。构建保健型园林住区,旨在利用有限的资金、有限的资源,结合健身设施、休闲场所、保健植物,营造出具有较大保健功能的园林空间。选用生态保健功能、生态环保功能和绿化景观功能突出的植被树种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居民身心健康。保健群落中保健树种不得少于98%,而其中的乔木应不少于70%,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人与植物的交流才能达到保健目的。

  五、保健型园林住区空间探讨

  对住区进行绿化建设时,只有以生态、保健、美观为导向,才能建成一流的绿地、一流的居住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10多年来,程绪珂等人一直致力于将保健型生态园林引入居住区,并成功兴建了近30个保健型园林示范点,其中多个保健型园林住区获得建设部颁发的金奖。

  1、已建成的保健型园林住区:20世纪80年代末曾在杨浦区民星新村构建保健型园林住区,其主要的保健空间有:

  (1)体疗类保健区:根据植物对人体健康所具不同的自然疗效,人们在不同的绿色植物空间锻炼休息后达到防病健身效果。

  ①松柏类群落:种植有雪松、湿地松和龙柏、罗汉松,具有分泌挥发物质具有杀死结核菌的作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又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人们在这类环境中活动后有祛风燥湿,舒筋活络的感觉,松花粉有润心肺和益气的作用。

  ②银杏丛林:银杏叶片含有双黄酮、芸香甙等物质。在银杏树下锻炼使人感到阵阵清香,对胸闷心痛、心悸忧郁、痰喘咳嗽等心肺疾病有天然的辅助疗效,为患有心肺疾病和开展保健心肺活动的居民,创造了一处自然保健活动的绿化空间环境。

  ③香樟丛林:香樟枝叶含有樟脑油,能分泌挥发出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和丁香油酚—樟脑烯等。人们在樟树林中锻炼活动有祛风湿、行气血、暖肠胃等自然健体的疗效。

  (2)嗅觉类香花保健区:根据香花植物有香味与人体互相作用后强身防病的原理,“嗅觉类”香花保健区种有含笑、腊梅、丁香等。绿地内还从植了一片广玉兰。中木是成片桂花。下木有结香,栀子、玫瑰。

  在民星新村绿地中运用的几组群落是:体疗类:银杏—胡頹子—石蒜,香樟—小叶黄杨—草皮,白玉兰—茶花—金丝桃,雪松—十大功劳—麦冬,龙柏—红叶李+罗汉松—地柏,湿地松—十大功劳—龙柏球+石蒜。嗅觉类:银杏—丁香+木槿—瓜子黄杨球,广玉兰—栀子+腊梅—月季,白玉兰+银杏—结香+栀子—十姐妹+红花酢浆草,银杏—桂花+含笑—红花酢浆草。

  经社会调查:在小区的居民中,88%居民观看绿色后眼睛有舒适感,96%的人感到空气新鲜,65%的居民健康有进步,94%的居民愿意到绿地中锻炼身体。

  2、镇海建设保健型园林住区的构想

  近年来,镇海区政府非常重视绿化工作,通过创建花园式滨海园林城区和国家级生态区,镇海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镇海是个化工区,部分不法工厂废气乱排、后海塘煤场煤灰对城区污染较大,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从镇海几大医院病人的统计看,由于空气原因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因为烟酒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产生的高血压和癌症患者较多,且有增长趋势。因此,镇海在构建保健型园林住区时应多构建一些以防治呼吸系统疾病、防癌和降血压等的保健空间。

  (1)空间设计:空间是指利用各种保健植物群植于周边,将铺地、园路、草坪围合或分隔,营造出舒适、安全的健身空间,可分为动态活动空间和静态活动空间。动态空间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设置健身广场、铺地、园路和一些简单的健身设施如扭腰盘、单杠、压腿杠、球网等。静态空间主要供居民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打牌、谈心等。在空间外围应有林荫及休息设施,如设置亭廊、花架、坐凳等,以便于活动后休息。这类空间不需太大,小空间更能增强私密感和亲和感。居住绿地是与居民关系最密切、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绿地,应考虑住区内各类人群休闲娱乐及邻里交往的需要,适当增加交流、健身的活动场所[2][②]。

  在空间的大小上,应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实践证明,尺度过大的空间,实用性降低,很少有人在其中活动。日本景观设计师卢原义信就提出了“宜人尺度”的要求,植物单体群落应符合25-30米即“外部模数理论”。沿用这一原则,植物景观间隔变化,因地制宜,步移景异,使人耳目一新,又避免了同一种植物景观给人造成的疲倦感。在此尺度的倍数点,结合植物布置休息坐椅或形成对景景观。

  (2)地形设计:步行是最频繁的运动形式。应针对活动对象和活动方式不同,使地形有高低起伏,人在绿地中行走,视点随着地形地势的变化而变化,并带来心理情感上的细微变化。园路系统除了组织交通、分隔空间等功能外,也可作为健身锻炼的场所,而其中运动的人群由陌生到熟识,进一步完成思想上的交流。园路应以300米长的愉快散步距离为宜。

  (3)水体设计:水是人类生命之源,有水才会有生命。在住区绿地中应把水体设计成为瀑布、小溪、喷泉、叠水、涌泉等各种动态水,湿润空气,产生负离子,发生各种水声,也有利于水质净化,满足人们近水、亲水心理,表现出人与水千丝万缕的感情。种植水生植物,创造利于水中动物生长的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平静的水常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细流,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

  (4)保健植物群落设计:在保健型园林住区中植物是最重要的因素。通过植物可以构成开放、闭合或半闭合空间,为人们提供健身场所,可以拓展地形,增加景深,同时也为动物、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平台。

  ①嗅觉类:构建嗅觉类群落空间时,香樟、樱花、桂花、蜡梅、丁香、含笑、栀子、紫藤、木香等都可以作为嗅觉类保健群落的可选树种。在住区的健身场所周围最适宜设置嗅觉类植物群落,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而又美观的自然环境。形式上可采用单一品种片植成专类园,或几种植物成丛种植,丛植上层可选香樟、白玉兰、天竺桂等高大健壮的植物,也是丛植的主景树;中木可选桂花、柑橘、月桂、山茶等;下面配置栀子、月季、绣线菊等小灌木;薄荷、迷迭香、月见草、活血丹等可以配在最下层或林缘。将这些植物种在一起,有助于止咳、化痰和支气管炎甚至哮喘等呼吸系统病症的预防和治疗。海桐、含笑等植物的挥发油富含芳樟醇、石竹烯、桉树脑等。这些物质不仅能挥发芳香气味,而且对止咳平喘、祛痰、镇静安神、降压均有功效。

  ②体疗类:体疗类保健空间,可将银杏、香樟、松柏成林种植,中木可选择杨梅、厚朴、深山含笑、月桂、枇杷等小乔木或灌木;下木用铺地柏、十大功劳、紫叶小檗;林缘点缀绣线菊、溲疏、八仙花等,以求达到和形成群落绿化景观与自然保健功能并重的效果。喜树与山杜英配植,形成阳性落叶树种与较耐阴常绿树种混交的稳定群落,提高群落光合作用及释放氧气总量,形成林荫健身保健群落,具有抗癌、治胃癌效果,林下地被选择葱兰、石蒜。葱兰、石蒜等地被植物夜间仍有一定光合作用,可显著提高清晨的绿地空气质量,益于市民晨练健身。

  ③听觉类:听觉类保健空间在植物配置时,应选择叶片经风吹雨打、互相撞击后能发出优美声响的树种和开花结果能吸引鸟、虫,如竹子、松林、梧桐、芭蕉、荷花、美人蕉、火棘、构骨等,再配以适量的水体如小溪、山泉等,营造自然保健景观。

  ④视觉类:配置视觉类保健空间时,以常绿开花树木为主,配以各种色叶树种,上木可以选择广玉兰、柚子、女贞、大叶女贞,中木选择白玉兰、桂花、鸡爪槭,下层可配置蜘蛛兰、棣堂、杜鹃。观花形的如蝴蝶花、珙桐等,以花大取胜的如大丽花、绣球花、荷花、广玉兰等,以繁取胜的如紫薇、紫荆、金银花。花白色的有白玉兰、广玉兰、白丁香、栀子花、樱花;红色有石榴、月季、山茶;黄色有迎春、腊梅、金桂、连翘;紫色有紫藤、紫荆、紫薇、木槿;观果类有火棘、构骨、柿子、石榴、橘子。

  ⑤意境类:配置意境类保健空间应结合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地理风俗习惯,利用植物的外形、色彩、文化内涵,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植物配置重视主题和意境,多于墙基、角隅处植“松、竹、梅”等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体现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样的高风亮节,象梅一样孤傲不惧,和“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思想境界。清人张潮《幽梦影》有“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之说。兰花象征居静而芳,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菊花象征不怕风霜的坚强性格。因此,意境类保健空间可种植松、竹、梅、兰、桃李、桑梓等有象征意义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树木。

  六、结束语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人、自然、环境协调地生存在一起。保健型园林住区满足了人们健身的需求,应该是未来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镇海在住区绿化方面必须以人为本,改变只对人均绿地与绿化覆盖率作衡量环境质量的标准,摆脱纯观赏、求休憩等传统而单一的模式,注意绿化景观与环境功能相结合,构建保健型生态园林,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健康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程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7。

  [2]祁云枝、谢天寿、杜勇军,养生保健型群落在城市园林中的构建,中国园林,2003(10),31-33。

  [3]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冯仲科,《景观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过元炯,《园林艺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5。

  [6]封云,《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7]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8。

  [8]周武忠,《园林植物配置》,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8。

  [9]毛培琳,《园林铺地》,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9。

  [10]李战修、张迟、靳桂隆,“接触自然、享受人生”——北京市老年社区一期园林环境设计,中国园林,2006.10,17-20。

  [11]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9。

  [1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3]吴为廉、潘肖澎,《旅游康体游憩设施设计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1。

  [1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

  [15]冯采芹,《绿化环境效应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16]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2005年修订版)。

  [17]欧海华,《浅析体育休闲公园》,宁波风景园林,2006(1),16-17。

  [1][①]冯采芹、蒋筱荻、詹国英,中外园林绿地图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2,P105。

  [2][②] 宁艳、胡汉林,城市居民行为模式与城市绿地结构,中国园林,2006.10,51-53。

上一篇:青岛市委研究部署市容环境整治
下一篇:罗湖:以市容提升促繁荣(图)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中心 -